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央文件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以下简称《 纲要》),地方文件有《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试行)》《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均出台了专门的劳动教育文件。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在发展中展现了一系列特色和优势,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和重点,使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工作局面,但也存在课程内容缺乏规范、课程形式五花八门、课程设置零打碎敲等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出劳动教育的课程主渠道作用。
要防止将原有专业实践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实践的现象,不能把许多传统的既有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实践,而是要紧扣劳动精神塑造和劳动价值观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总要求对已有专业实践的劳动教育价值进行深度开发、重新赋能。各高校要积极利用基地建设、资源保障、文化融入、专业支持等优势,拓展实践机会、推进产教融合、变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越来越能体现高等教育特点、反映产业发展前沿。
通过对政府高校劳动教育政策和各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扫描可以发现,《意见》实施三年多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可。但是,作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最后一站,高校的劳动教育决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在与中小学协同、与社会协同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调研发现,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建设依然是高校劳动教育这块短板中的最短板,高校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理解和认识各不相同,课程设置方式、途径、内容、时长等要求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劳动教育作为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的通识类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上好这32学时的必修课,需要科学、规范的指导。
要出台标准,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意见》和《纲要》对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相关要求为底线标准,科学定位课程性质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与内容,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做好衔接,体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要合作共赢,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大手拉小手”,开展跨校、跨学段的劳动教育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大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劳动教育师资库,全面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要融入社会,以劳动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真实的劳动岗位、解决真实的劳动问题,全面构建大中小学贯通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刘向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