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新路径

作者:李琳 | 日期:2023-11-10

强化与创新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是每所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与任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实施“劳动修身计划”,搭建“5+N”劳育平台,构建全链式劳动育人培养模式,其中“5+”为“榜样+”“专业+”“创业+”“生活+”“公益+”的五大劳动教育范式,“N”为五大劳动教育范式中的实践育人场景,形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榜样+”示范引领 涵养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学校建立“四级弘扬”体系,以典型的榜样力量为学生提供可感可知可学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一级课堂平台构建“菜单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专业导论”“专业特色劳动教育课”等课程中嵌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悟榜样精神。二级测评平台将劳动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机制,开展“劳动之星”评选,设立劳动奖,每月公布劳动先进荣誉榜,对劳作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以朋辈示范提升劳动教育成效。三级宣讲平台举办“劳育讲坛”、金湖四明讲堂之企业家论坛,邀请全国劳模、企业家、行业拔尖人才等开展主旨报告、事迹宣讲,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新时代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四级传播平台,除用好宣传栏、电子屏、报纸等传统宣传载体外,学校充分发挥融媒中心网络优势,借助学校融媒联盟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

“专业+”技能实操 提升劳动技能

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与岗位需求、职业标准、行业发展的匹配度,提升专业劳动技能水平。

一方面,基于“三活”理念设计劳动教育实践课堂,以“活资源、活课堂、活学习”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理念活化实践教学形式,将劳动教育渗透“产学研训创”一体化教学改革,制定“分类分岗”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探索具有鲜明劳动教育功能、形态和特征的实践课堂。以园艺技术专业为例,在“果树生产技术”这门课中,以“绿色生产”“优质栽培”为技术引领,在“识果树—育果树—调花果—施水肥—防病虫—采果实”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育目标,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职业情怀和“劳心劳力”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基于“三平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劳作工坊基地”等不同劳动场域丰富实践教育资源。一是充分利用292个校内实训基地与897个校外实训基地,统筹校政企等各方劳育资源,满足学生经历专业生产劳动全过程的需要。二是建立高端产教融合基地——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附属幼儿园等实体,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安排劳动实践岗位,面向社会及各类大中专院校、各级中小学承担劳动实践及劳动素养教育培训。三是建成智慧建造劳作创新工坊和耕读劳动实践基地,开发“专业引导+劳动教育+实习管理”的实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劳动知识、增长劳动技能、感悟劳动精神。

“创业+”科创竞赛 促进劳动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结合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学校搭建“萌芽—成长—融合—提升”四阶劳创融合的劳育体系,既覆盖全体又兼顾个体差异分层,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劳动能力提升的需要。

“萌芽阶段”,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学习劳动知识,形成劳动观念。“成长阶段”,以专创融合为基础,小班化开展创新劳动教育,组建“工程创新班”“毕昇班”等特色实验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者,实现“专业劳育”“创新劳育”。“融合阶段”,以各类科创竞赛为平台,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创训练,以训促劳、劳训融合,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在创新中劳动,在劳动中创新。“提升阶段”,以“真项目促真发展”为理念,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实战平台,学校建有4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电子商务孵化园、5000平方米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一万余平方米的金湖创客汇,为学生创造性劳动提供实践平台。

“生活+”日常劳作 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遵循“生活即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劳作,实施“每周劳动一小时”活动,强化学生劳动品质,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一是以校园为主体,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着手,开展“三室明净行动”,实行教室、寝室、实训室卫生责任包干制,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劳动育人元素,开展“劳动周”“技能周”“劳动别样美”等校园文化活动。如利用暂时空置的土地,由专业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土地开垦、耕地播种、锄草收割等田间劳作,种植油菜、番薯、葵花等作物,每当鲜花盛开的时候,学校就成为金华市民的“打卡地”,也让学生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学校以日常劳动为切入口,将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设立勤工助学岗位1300余个,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清扫、食堂服务、图书档案管理等劳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劳动获得感,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精神。二是以家庭为基础,学校积极倡导家校共育,开展“让劳动成为最美姿态”活动,鼓励学生自觉参加家庭劳动,或帮助父母农耕、企业生产,或为父母做家庭美食等,家校协同抓好劳动教育。

“公益+”社会服务 厚植劳动情怀

坚持“德技并修”,以公益劳动提升劳动教育的思政价值。学校通过多渠道搭建公益性社会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层面:兴趣公益小队”“专业层面:技术服务工作组”“学校层面:社会实践团”的“三层递进”公益劳动实践模式,在社会实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结合学生自身兴趣爱好,组建“星之绿环保协会”“白杨爱心社”等公益社团,创新专业服务行业新模式,学生们利用周末假期走进企业、社区、乡镇,为群众办实事,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近8万人次。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双百双进”活动,学校每年带领8000余名学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展社会服务。2021年,西藏专项服务行动横跨浙藏6000公里,覆盖西藏30个社区乡镇,建立6个红色驿站,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通过公益性社会劳动,学校形成服务“一带一路”的“阿郎实践团”、服务农业生产的“匠心助农实践队”、服务暑期“小候鸟”的“绿荫公益学堂”等一批公益服务品牌,学生用劳动实践为地区发展注入“金职力量”。

(作者单位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1SB043]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