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劳动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呼应,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劳动素养的重要路径。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完善高校劳动教育服务保障机制。
强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弹性策略的运用、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互动、打造多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训中心、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一体化融合等实践路径,提升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综合水平。
新时代社会环境及教育发展环境的改变,对高职院校育人培养工作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特点,做好对职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优化,进一步结合哲学的思想理论,构建完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方向,使高职院校能秉承深化教育发展创新的思想理念,完善劳动教育的育人培养体系。
2020年3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重点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机构,必须在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完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体系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对接,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劳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提升劳动教育对职业人才的教育影响力,进一步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充分实现劳动教育多位一体、协同推进明确五育教育中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五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但从现实教育环境来看,德、智、体、美、劳中的“劳”长期处于较为边缘化的位置,部分高职院校甚至采用文化教育替代劳动教育的模式开展育人培养,使得劳动教育逐渐成为一纸空谈。
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及产业模式的升级,对于职业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环境及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必须重点提升五育教育中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及教育决策者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
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的基本引导应用于育人培养体系中,提升劳动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实现劳动教育的扁平化推进,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需要将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作为主体目标。劳动教育的缺失势必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所以,提升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同样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有效策略,对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职业人才丰富的劳动技能。目前,我国职业人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对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则存在选择性忽视的问题,致使部分地区职业人才就业存在结构性畸形问题,部分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的技术岗位长期处于专业人才缺乏的状态。
归根结底,职业人才劳动技能不足及劳动经验的缺乏,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推进,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职业人才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提升职业人才多方面的劳动能力,使职业人才具备一专多能的岗位工作能力.
劳动教育将为职业人才明确基础的就业发展方向,使其充分认识自身的劳动优势及专业优势,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保证职业人才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强化劳动能力及劳动知识积累。
增强职业人才的劳动意识及劳动能力。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劳动教育虽然在部分地区职业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提及,但在职业人才劳动意识培养方面,却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
所谓劳动意识是指能基于环境判断及工作特性分析,自行开展劳动作业及劳动实践。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人才长期处于被动劳动的工作环境中,未能养成主动劳动的良好习惯,最终使部分职业人才的从业素质及专业技术能力大打折扣。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推进,需要将强化职业人才劳动意识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培养职业人才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思维逻辑及正确的劳动认识,提升职业人才社会劳动及岗位工作劳动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劳动,增强大学生从业素质及专业素养。
强化职业人才的劳动思想,认识及劳动精神传承。近年来,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导致大学生在岗位就业及就业规划方面常出现好高骛远的问题。
部分职业人才由于自身的懒惰及思维怠惰,难以有效地明确身份定位及人生定位,最终使部分职业人才陷入享乐主义营造的梦幻泡影中无法自拔。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推进,应在纠正大学生错误思想认识、培养崇高劳动理想及强化劳动精神传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教育渗透及劳动教育实践,帮助职业人才认清身份定位,使其能认同社会劳动者的社会角色。
打破享乐主义营造的虚幻世界,让职业人才在职业规划及就业发展中回归现实,进一步提升职业人才的思想境界与思想高度,将劳动奉献精神融入职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进而使职业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与力量。
劳模精神主要是指在具体从事某一社会生产劳动实践领域中优秀的个人或集体,他们在岗位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和甘于奉献等一系列优秀品质。
这些优秀的劳动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珍贵资源,其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弘扬社会劳动价值、培育大学生劳动情怀有着深远的意义。
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劳动是人类获取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延续生存的基本途径,更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这里我们所说的劳模主要是指在中国建设及改革等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一代代劳动模范。
他们在物质条件并不丰富并且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和开拓创新等伟大精神风貌,并身体力行将伟大劳模精神传承下去。
相比,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条件丰富的新时代环境下,他们中的部分人员生活条件非常优渥,对于社会生产劳动的方方面面较为陌生,并且对于劳模精神的理解较为浅显,缺乏精神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对劳动教育关注不够。
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以平凡岗位上劳模工匠的真实故事感召大学生,改变他们对劳模精神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明白并不是只有科研人员才是劳动模范,是值得他们学习的楷模。
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人也会在日复一日地努力奋斗、辛勤劳动及不断创新中成长为“大国工匠”,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脊梁。
可见,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故事等走进高校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使其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争做优秀时代劳动者,为我国社会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劳模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检验,既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劳动这一传统美德在新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弘扬。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建立了交流互动的方式,并且也让各种信息更快速地以多样形式进入人们的眼球。
这也为各种意识形态的汇集提供多样化的场域,也为西方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新时期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他们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离不开网络,但他们的思辨能力普遍不足,加上社会阅历较为浅薄,对很多事情以感性认知为主,缺乏理性思考。
认知限制使得大学生群体难免受到错误劳动价值理念的影响,对劳动的认知出现扭曲,甚至对劳动精神表示不屑。从大学生群体所熟悉的时代劳模和事迹等现实层面进行引导,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改革。确保高职院校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科学地进行劳动教育实践,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前瞻性与先进性,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劳模精神是新时代积累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源于各行业领域平凡岗位上的个人或集体精神品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让大学生从社会视角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转变劳动价值功利化认识趋势,并积极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劳动价值理念。因此,将劳动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更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及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和不断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从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劳动教育的育人手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格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